昨天跟兒子的一個朋友吃飯時聊到他的故事, 家境不錯的他中小學一直在北加州硅谷Palo Alto市讀公立學校. 身為學校中只有二名美籍非裔學生的其中一名(據他形容另外一名還超內向), 他是學校中的”知名”份子,不但無人不知, 且時時被關注. 在他輕描淡寫一笑帶過的談話中, 不難看出他麼成長中有一段蠻受委屈的過程. 高中後他轉到當地知名的一所頂尖私立高中, 種族的問題才稍稍改善, 但他仍是校園中的極少數民族, 在整體環境中始終感到格格不入.
對音樂天賦異稟的他後來進入了紐約大學超難進的Clive Davis音樂學院(紐約大學有二個不同的音樂學院, Clive Davis 學院一年大概只收60個學生). 搬到紐約生活後, 他才發現之前在北加州的同學朋友原來都是同一種特性的人 “so typical”, 他的形容雖然沒有任何負面的評論,但還真的是貼切的描述出許多蠻類似的特質. 他最後的結論是 “我真不敢相信我在那裡活了18年啊!”
所以大學招生中一直強調的校園多元化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 這無非是一種對於學生良性學習的考量. 問題是出在我們是不是要選擇用一些既定的框架來教養我們的孩子, 成為別人的複製品. 這應該也不僅只是對於大學申請的對策, 而是為了要培養出從根基上優秀的下一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