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上文 “來來來!名校錄取論斤賣” 美國的頂尖大學申請越來越難是各種因素導致現況. 但實際上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家長跟學生自說自話的想法, 把自己給耽誤了. 這裡頭不乏家長太迷信於一些自嗨的關鍵字, 這些關鍵字不見得是商業詐騙, 應該是說家長神化了某些事情在錄取上的影響力. 而這個部分也是有其流行性, 例如幾年前的美國高考滿分狀元, 各式競賽冠軍, 校外選修/考AP, 頂尖夏校鍍金, 審核員/面談員特殊管道等等. 而最近幾年讓華人家長瘋狂追求的應該就屬各種實習項目及名校教授推薦信了. 這個跟華人相信想搞定事情就必須拉關係的觀念相近, 但實際上這些名校教授推薦信, 在錄取上到底有沒有神奇的功效呢?
首先, 你必須了解審核員平均花約十分鐘左右讀完一份申請書, 他們最想評估的是學生實實在在的申請條件. 況且高大上的誇張內容也真的很難唬住這些閱卷無數的審核人員, 你覺得很厲害的東西他們可能無感, 甚至反感.
再來, 部分大學由於申請人數太多, 審核工作量大, 申請上是不接受推薦信的, 例如 UC加州大學 (只有 UCB 加大柏克萊分校會對部分申請學生要求校內師長推薦信). 大部分的大學要求的推薦信都只允許來自學生高中的輔導員及老師(最近幾年, 來自中國的申請資料, 校內師長或校長的推薦信由於內容過分浮誇不實, 在審核圈中也是議論紛紛, 這個就不在這裡多說). 確實也有大學接受額外的推薦信, 申請這些大學時學生就可以把所謂的工作或實習時的輔導教授或上司寫的推薦信給遞交上去. 許多家長喜歡找一些社會名流來為學生背書增威, 真的也是誤解了推薦信的意義. 所有的申請資料都是讓審核員全面了解學生的方方面面能力及特質, 推薦信與面試的主要重點來自於審核員可以評估分數以外的申請條件, 藉以了解學生是不是個討人喜歡的人.
工作跟實習的推薦信無論來自誰都應該跟學生的履歷及個人自傳相呼應, 以顯示學生學習的熱情及進步. 許多表面閃瞎眼的資料, 反而突顯了學生申請條件的空洞. 尤其是強調政治立場正確的當今, 申請上許多高調的動作跟表態只會引來反效果, 畫虎不成反類犬!